是個陰雨的天氣,但卻反而讓人感到清爽。即便天空被墨色渲染成灰黑,卻也沒法兒阻止我們心中的晴天。說穿了,不就愛玩,就算下雨天也阻擋不了我們出門踩踩的強壯意念。
這會兒不就已經在竹田車站了嗎?這就是行動力。
幸運的是,雖然天空的雲層有些厚重,但還懸在那兒,有時飄點雨滴並不礙事。
在停車時發現了許多碩大的非洲大蝸牛,牠們似乎很喜歡這樣潮溼的天氣,全都出來活動。這裡停車很容易,不會像別處那樣老是為了停車發愁。
竹田驛園就在履豐社區。
經過一列綠蔭,眼前就是竹田車站了。竹田鄉以前叫「頓物」,竹田車站以前叫「頓物驛」,初建於大正八年(1919年),後在昭和14年(1939年)擴建成現在的木造車站,屬於日式傳統「四柱造」建築形式。與集集和保安車站,同為目前台灣僅剩的三座木造火車站。如此難得,又是許多人努力保留下來的,讓我們更覺得該好好看個仔細。
現在竹田舊站改為「竹田驛園」,不只保留舊車站的原貌,經由規劃設計,提供我們一個休憩場所。
頓物即客家語堆積囤放的意思,以往這裡是米穀的轉運站,囤放了許多米糧,當然也有囤放米糧的米倉,這間咖啡店就是米倉改造的,整個牆面彩繪充滿藝術氣息。
參觀竹田舊站當然是首要任務。裡頭往來趕車的人已悄然更換,現在來到這裡的是緬懷過去的旅人。擡頭看,列車時刻表還留在上頭,在高雄和枋寮往返,班次不多,只有快車和普通車二種。既然車站不賣票,那賣什麼呢?原來改賣傳統好味道和好東西。
櫃上的「福善花草茶」用多種花草植物調配而成,用來擦拭全身可以淨身、避邪?神奇好物。你可以自由取用,多少錢?隨喜。
行李包裹區的櫃上放置了許多零嘴小吃,也有當地自製的醬油、醋和小友超愛的彈珠汽水。
店家阿姨一會兒讓我們看可可的果實,一會兒又拿了一塊又黑又重的東西讓我們瞧。看似砧板的東西,原來是芝麻榨油後所遺留的產物,開眼界了。不過,因為實在太黑了,被我整個拍糊了,沒辦法把照片呈現出來。
櫃上這堆印章夠小友玩上一陣子了。
候車室也被用心的佈置,相當歡迎大家上去坐坐:角落的書架上放置一些與地方相關的書籍,這倒吸引了我們這一家愛書的人逗留了些時候。
這整個車站搖身一變成了遊客服務中心,有事資詢可以找店家阿姨,對於車站的歷史想多了解的,也可以找店家阿姨聊聊,她們能為你概略介紹歷史的演繹。
當然,買東西更要找這兩位熱情親切的店家阿姨。
當然,在窗口這頭看是不夠的,還是進去繞繞。店家阿姨很推薦「站長套餐」,有站長的帽子、站長服裝、旗子和最特別的通行路牌。
「通行路牌」放有一塊感應銅片,當火車進站時,行車人員會將此路牌交與站長或副站長操作進站感應器,並換取至下一站的感應銅片,會做成環狀的通行路牌是為方便火車有時近站卻不靠站能夠快速換取通行路牌的特殊設計。上回我們已經在高雄鐵道故事館看過,也了解它的特殊用途。
竹田是個客家庄,客家商品自然少不了。
不過其中讓我覺得最特別的是用檳榔葉鞘部分做的「蝶谷巴特」扇子,握把部分編織紫藤,很別緻也很有客家特色,扇子若不是家中扇子已有多把,真想帶一把回家。
店家阿姨大力推薦「調度電表」要我們看看。這是現在的車站裡頭所沒有的東西。
在店裡頭逛了一圈,每樣東西在「需要」和「想要」間斟酌再三,卻無法拒絕彈珠汽水的誘惑。不過就是一般汽水,加顆彈珠就成了致命吸引力,怪不?所以最後特產沒買,卻買了彈珠汽水,這也算是懷舊吧?
就為了下壓的那聲"啵"?
逛著逛著,時間很快就接近中午。阿姨一直推薦「驛之園」可以享用簡餐。我們實在能夠感受到阿姨推展業務不遺餘力,那就到那邊用餐吧!
途中經過一間澡堂?若你知道它的歷史就不會覺得吃驚了。在日治時期,竹田車站可是出口農產品的鐵路重鎮,在極盛時期,車站裡頭甚至有旅館和澡堂方便往來的旅客。這個澡堂經過爭取才被保留下來的。
忘了拍餐廳了,都怪他們太熱情。才走上階梯,就好多人問用餐嗎?裡面用,還是外帶?雖然餐點的選擇不多,場地也有些克難,但是他們好熱情,讓人忘了這些不足的地方,「桌上的香蕉是我們自己種的喔?就拿去吃,二條?三條夠不夠?這是正港的屏東蕉哦~」買便當附贈香蕉,竟然有這等好事。
我們帶回到車站吃,這裡有桌椅可用。一般的便當餐點卻有特別味道,我想是人情味吧?剛剛綿綿雨絲,這時開始下起了豆大的雨點,似乎又多了點浪漫的情調。
新車站就在舊站後頭,即使是假日,人也不多。畢竟農產出口已不倚賴這裡的鐵道,而且運輸的選擇也更多元,這裡應該重新思索新方向。
園區內一隅有「池上一郎文庫」。池上一郎先生在二次世界大戰時被徵昭擔任軍醫,到高雄州竹田庄野戰病院就任院長一職,他不但醫治軍人,也義診竹田鄉民,深受當地居民感念。
池上一郎文庫裡的日文書籍、報章雜誌就是池上先生畢生所蒐集的,他並捐贈一百萬日幣給竹田鄉,成立了「池上一郎文庫」提供給受過日本教育的長者閱讀及聚會的場所,真是一個令人敬佩的長者。
沒有開放,我們只能在外頭探探。
另外,「李秀雲攝影紀念館」則是出生於竹田鄉的李秀雲先生,其作品將早期客家農村生活及六堆文物忠實的呈現,我很喜歡他敦厚樸實的風格,令人百看不厭。
客家文物展現先民的智慧,利用身邊容易取得的素材做成生活各式器具。
我也相當喜愛這些具器,有種反璞歸真的感覺。
參觀完李秀雲攝影紀念館,走到外頭,廊道的盡頭是「竹田釀造物產館」。大致是販賣竹田當地的釀造特產。
外頭雨上得更起勁,一具農車淋得如此詩情畫意。
回家的路上看到水車啪啦啪啦,雨不下了,空氣變清新,真是舒爽~